開課班級Class: 授課教師Teacher: 學分數Credits:
利元芳 2
課程大綱Course Description:
1.使學生了解國際情勢與區域安全情勢的現況與轉變。
2.使學生認識亞太地區安全情勢的重要議題。
3.使學生認識我國主權爭端與威脅等議題,建立國土防衛觀念,從而支持國防事務。
4.使學生體認制定武裝衝突法的必要性,以及各國應遵守的權利與義務。
5.使學生理解當前國際重要安全議題,並了解這些議題與我國息息相關。
6.使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建黨歷史,政經、外交、軍事發展現況,以及兩岸情勢分析與軍人服制、機艦識別。
7.使學生理解保防工作的重要性並養成保密習慣,建立全民心防與整體保防力量。
8.使學生了解國際情勢方面有關孫子兵法。
English Outline:
1.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reg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2. Make students aware of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3. Make students aware of issues such as sovereignty disputes and threats in China, and establish a concept of homeland defense to support national defense affairs.
4. Make students aware of the necessity of enacting 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and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countries.
5.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urren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and understand that these issu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ur country.
6.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ross-strait situation analysis, military uniforms, and ship identification.
7.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ecurity work and develop the habit of confidentiality, and build a national defense and overall defense force.
本科目教學目標Course Objectives:
1.能理解國際情勢與區域安全情勢的現況與轉變。
2.能了解目前中國大陸政、軍、經發展及兩岸情勢、軍人服制與機艦識別。
3.能指出當前國際情勢與重要安全議題,及我國可能的因應之道。
4.能藉由我國主權爭端與威脅等議題,強化國家主權概念,提升憂患意識,培養愛國情操。
5.能透過武裝衝突法的規範及基本倫理原則,以及各國應遵守的權利與義務,體會戰爭的無情,建立防戰止戰的正確國防意識。
教學型態Teaching Models: 成績考核方式Grading:
課堂教學+小組討論  平時成績General Performance:40%
期中考Midterm Exam:30%
期末考Final exam:30%
其它 Other:平時成績(包含出席率):40%
參考書目Textbooks/References:
1.Fredericde Mulinen(2005)。武裝部隊戰爭法使用手冊。桃園:國防大學。
2.Hsu, Szu-chien(2000).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the PRC under the Tax Assignment System:An Empirical Evaluation, 1994-97", Issues & Studies, 36(2), p.32-72.
3.US Joint Chief of Staff(2011). The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1 Redefining America's Leadership. Washington D.C.:US DoD.
4.US DoD(2013).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 Washington D.C.:US DoD.
5.方天賜(2006)。中印開放乃堆拉山口邊境貿易之評析。戰略安全研析,16。
6.戈正平(2012)。建立敵情觀念,維護國家安全。年度安全工作總結教育全文。臺北:國防部。
7.王東(2001)。中華騰飛論──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的理論創新。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8.石之瑜(2001)。少數民族作為研究方法。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56期。
9.朱昭華(2010)。麥克馬洪線問題的爭論及其解決。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7(6)。
10.西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5)。西藏自治區誌──外事誌。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11.吳玉山(2001)。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產政權比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2.沈明室(2011)。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74,25-34。
13.沈明室(2012)。中印邊界爭議的解決與未來發展。中國大陸研究,46(7),89-107。
14.沈明室(2012)。中國大陸近期東海軍演的內涵、意圖與未來發展。戰略安全研析,87,4-12。
15.沈明室(2012)。中菲黃岩島對峙的美國政策取向。戰略安全研析,85,27-33。
16.沈明室(2012)。美國重返亞太軍事戰略:戰略內涵的觀點。戰略安全研析,83,22-33。
17.沈明室(2013年1月24日)。網路攻防已成為區域安全的重要議題。臺灣時報。
18.呂昭義、楊永平(2011)。達旺歷史歸屬論。
19.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1(1)。
20.周茂林(2006)。中印開放錫金古山口之戰略評析。戰略安全研析,15。
21.邱伯浩等箸(2003)。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大解構。臺北:揚智出版社。
22.邱美榮(2009)。邊界功能視角的中印邊界爭端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12。
23.俞正山(2001)。武裝衝突法。北京:軍事科學。
24.胡念祖(2012年8月11日)。東海和平倡議誰信。中國時報。
25.施哲雄主編(2007)。發現當代中國。臺北:揚智出版社。
26.後備司令部(2006)。新兵政治教育讀本。臺北:後備司令部。
27.洪銘德、游智偉(2009)。中國東南亞外交之研究:從軟權力的角度分析。展望與探索,7(12)。
28.苗麗(2010)。淺析中印邊界問題。改革與開放,9。
29.康民軍(2008)。中印邊界西段的東半部分有條約的根據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8(2)。
30.張大為、王筱欣(1994)。中印邊界問題研究。重慶工業管理學院學報,8(1)。
31.國防部(2000)。國軍政治教育實施辦法。臺北:國防部。
32.國防部(2008)。國軍保密工作教則。臺北:國防部。
33.國防部(2009)。新兵敵情教育教材。臺北:國防部。
34.國防部(2010)。新兵敵情教育教材。臺北:國防部。
35.國防部(2011)。新兵敵情教育教材。臺北:國防部。
36.國防部(2013)。中華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37.國防部(2013)。中華民國102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
38.國際紅十字會(2005)。中道之師:武裝衝突法手冊。桃園:國防大學。
39.盛紅生等(2003)。武力的邊界。北京:時事。
40.陸軍官校(2010)。保防教育教材。高雄:陸軍官校。
41.陳會娟(2004)。中印邊界糾紛中的地緣因素。南亞研究季刊,4。
42.景鵬娟(2009)。試析中印邊界問題的真相。商業文化,10 月。
43.董玉潔(2009)。難解中印邊界棋局。世界知識,17。
44.劉志鵬(2004)。南海及周邊國家地區的戰略態勢與中國對策。成都教育學院學報,18(12)。
45.鞠海龍(2010)。近代中國的南海維權與中國南海的歷史性權利。中州學刊,2。
46.叢文勝(2005)。戰爭法。北京:軍事科學。
47.關培風、胡德坤(2010)。新中國邊界政策的形成與發展。湖北社會科學,2。
48.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49.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50.中華民國國防法規資料庫,http://law.mnd.gov.tw
51.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52.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
5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
5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http://www.mod.gov.cn
SDGs指標:
#
UCAN職業項目:
課程更新狀態:
課程匯入時間Import Time:2024-07-15 13:38:03
最後更新時間Last Modified:2024-07-15 14:01:35,更新人modifi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