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課班級Class: | 授課教師Teacher: | 學分數Credits: |
碩客家一A | 傅含章 | 2 |
課程大綱Course Description: |
本課程主要在教導學生認識文化書寫的定義與面向、價值,透過研讀文獻史料中的文化書寫與文化評論,了解客家民俗、社會、信仰、性別及族群的書寫技巧與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發掘文化資產並以文化創意方式呈現,及以故事或文化書寫行銷地方之技能。 |
English Outline: |
The primary goal in this class i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know ledge of cultural writing. Through reading relevant culture writing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gain an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cultural writing, including folklore, society, belief, gender, literature, ethnic group etc. This course is also expected that they can apply them to the current Hakka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and local marketing. |
本科目教學目標Course Objectives: |
1.在學校專業化、全人化、與國際化總目標下,培養具有多元族群意識的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人才。 2.培養客家文化產業理論與實務技術兼備的專業人才。 3.培養客語人才與推廣客家文化。 |
教學型態Teaching Models: | 成績考核方式Grading: |
課堂教學 | 平時成績General Performance:40% 期中考Midterm Exam:30% 期末考Final exam:30% 其它 Other: |
參考書目Textbooks/References: |
尤力阿冒等(2001)。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操作手冊。台北市:唐山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 王鈺婷(2008)。原鄉的菜蔬體驗─論方梓《采采卷耳》的花蓮地誌書寫與女性主體,載於方梓。采采卷耳(頁255~291)。台北:聯合文學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1)。新个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社 李梁淑(2011)。南台灣客籍作家地誌書寫初探—以曾寬、曾貴海等人為例。台灣文學評論,11:3,51-65。 李梁淑(2018)。客家聚落地誌書寫與遊觀美學-以萬巒、竹田地區為例。2018高屏客家聚落保存暨農村再生學術研討會。屏東縣內埔: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陳敬介(2018)。足堪回味是平常-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食物意象初探。載於文學旅遊與文創產業的多元共構。新北市:讀冊文化 陳運棟(1979)。客家人。台北:聯亞出版社 張典婉(2004)。台灣客家女性。臺北:玉山社。 張鈺婕(2009)。文化光觀旅遊景點摺頁及其地景書寫分析。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論 傅含章(2018)。美濃現代作家的家鄉書寫研究。台中:天空數位出版社。 廖純瑜(2012)。台灣客家飲食文學的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屏蘭(2009)。台灣客家現代詩中的「詩史」:曾貴海《原鄉夜合》析探。高雄師大學報,287,111-136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出版社 羅秀美(2010)。飲食記憶與族群身分:試論現代客家飲食文學系譜建構的可能性。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 羅勇(2006)。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漫步客庄-走讀文學地景https://npust-hakka.maps.arcgis.com/apps/Shortlist/index.html?appid=4037272bb768411c8ba5953619d1b5d9 |
SDGs指標: |
![]() ![]() ![]() |
UCAN職業項目: |
課程更新狀態: | 課程匯入時間Import Time:2024-01-23 08:13:52 |
最後更新時間Last Modified:2024-02-17 12:29:50,更新人modified by:傅含章 |